中国ToB公司主要创立于2012-2016年之间,经过近10年的产品打磨、商业模式探索和市场验证,于2020年前后迎来IPO大潮,但好景不长,在2022年开始偃旗息鼓,2023年持续下降。
根据IT桔子公开数据显示,过去几年,ToB赛道IPO数量呈现逐年递减趋势,相比2020-2021年的火热场面(2020年企业服务上市企业为45家,上市金额539.59亿元、2021年上市41家,上市金额918.79亿元),2023年急转直下(上市企业26家,上市金额199.63亿元),尤其是本应属于SaaS企业发展和上市的黄金周期,却并未如预期上演。
一个事实是,不论是已经上市的ToB企业还是现在长成各个赛道中的准上市头部企业(这里大部分代指原生SaaS企业和传统软件转SaaS的企业),如今在资本市场都接受着新的考验。
已上市和准上市企业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对于过去已经上市和当下准备上市的ToB企业而言,这都是一个尴尬的时期。
“规模在持续扩张、亏损也在加剧、短期内仍看不到盈利迹象”,顶着这样诸多头衔去敲开股票交易所大门的企业不在少数。
急于上市的有一部分动机也很显然,在已经到来的一级市场资本寒冬且还看不到复苏迹象的情况下,IPO是多数企业寻求进一步发展的选择,相比估值可能受影响,IPO能让企业活下去,大多数企业着急上市也就不言而喻。
有企业成功上市,但近两年上市的公司普遍存在“流血上市”,甚至一度被诟病“上市即巅峰”,摆在这些企服上市公司面前的事实是市值一跌再跌,甚至看不到起势的动作。
但这样着急带来的结果和代价或许过于沉重了。尤其是上市之后,企业面临信息披露以及股权质押带来的附加风险,在这个目前情况上市数量少、谨慎上市的大环境下,任何一家完成上市的企业都会被放在聚光灯下,如果未来业绩不能兑现,企业可能还会承受到更大的打击。
对于那些已经融资多轮到了准上市标准的企业而言,或许更难。
行业不景气,给诸多ToB公司的上市前景蒙上一层阴影。这里的不景气就包括,一是行业增速变慢,增长不及预期,间接会导致业内价格、服务内卷,竞争未来会越来越激烈。
二是看重长周期的美元基金撤退,企业更加依赖手中的现金流,随之而来的是规模收缩、业务缩减、裁员,活下去。
三是资本市场信心不足,当下企服企业在二级市场的现状,实际上是中国做ToB服务特具真实性的写照和参考,盈利难、渗透率低、商业模式不成熟等等表现,是多家准上市SaaS企业招股书透露出的共同难题。
鉴于已经上市的企业在二级市场的萎靡表现让资本对其他准备上市的企业开始保持观望。
即使企业在对赌条款的压力下勉强完成上市,恐怕股价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至少在资本市场,企业正处于一个恶性循环的境地。
如何保证一个正向的链条
有投资人公开表示,二级市场的表现和过去一级市场的高估值,形成鲜明的对比和错配,这也导致了由于二级市场的市值急剧缩水表现,一级市场投资人和投资机构也开始重估价值,从广撒网到单点捕鱼甚至出现“不再下手”、“急于出手”的情况。
简而言之就是,二级市场表现糟糕但一级市场估值太高,必须等二级市场回来高位,才会重新适配一级市场。
越过盈利红线,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整个ToB企业的共同命题。
对于企业而言,回归商业本质,通过控制成本、提升自己业务的各项指标等方式,达到利润、现金流的正向循环,然后通过2-3年的合理增长,去消化过去几年高估值带来的系列影响,重新在一个新的估值区间进行融资和发展,才是最合适的路径。
当然摒除一些着急出手或者观念不合的投资人(这里指的是并不能陪企业走下去,把曾经坚持价值投资理念,以长期主义和研究驱动发现价值仅仅只挂在嘴边,只追风口的人),以及不重视经营,把股市当做募资救世之地试图圈钱的企业。
更多人还是相信,在未来的中国资本市场上,越来越多具有高黏性、经营效率优秀、积累高护城河以及市占率持续高涨的企业将不断涌现,这些企业也将在资本市场获得积极反馈,进一步促进其业务良性发展,甚至带动其赛道或者整个企服领域健康发展。
文末附带目前情况ToB各细分领域已经完成上市的企业(部分)名单以及有望在未来两年IPO的(部分)名单,它们的商业模式和实际业绩均在财报和招股书中有所披露,有些企业稳步增长,但大部分企业(尤其是SaaS类)企业目前情况并未有所好转,在未来几年里,它们会以良好的表现佐证企服的光明未来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