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海关总署要求,自2025年1月10日起,所有泰国输华榴莲必须附带BY2和镉的检测报告,且入境口岸需进行100%查验,检测期间货物不得提离。这一政策直接导致出口流程延长至7天以上,而榴莲作为易腐水果,在运输和等待检测过程中极易过熟甚至腐烂。

据统计,仅2025年1月至2月,已有超过100个集装箱的泰国榴莲因未通过检测被退回或销毁,总损失达1,200万泰铢(约合人民币240万元)。泰国榴莲协会指出,若无法缩短检测周期,未来经济损失可能进一步扩大。

检测新规不仅推高了出口成本,还引发连锁反应。一方面,泰国仅有6家实验室获得中国认证,检测能力有限,导致报告出具时间延长;另一方面,集装箱周转率下降加剧了物流压力。

Yanyathicha提到,尖竹汶府的榴莲经营者因担心货物滞留,不得不暂停部分订单,而果农则面临榴莲成熟后无法及时售出的风险。更严重的是,中国消费者对泰国榴莲的信任度受挫。此前,泰国榴莲多次被曝出使用工业染料染色及镉超标问题,部分包装厂甚至因违规被暂停出口资质,这进一步削弱了市场信心。

泰国政府虽采取多项措施试图缓解危机,如增加认证实验室数量、暂停26家违规出口商资质,并制定“四不”品控措施(不熟软、不生虫、不假冒、不含禁用物质),但部门间协作问题突出。

Yanyathicha指出,商务部与农业部未能有效协调,榴莲协会等关键利益方甚至被排除在政策讨论之外。另外,泰国试图将镉污染归咎于“运输过程风险”,但中方对此并未松口,导致商务部长Pichai Naripthaphan承诺的“放宽检测”至今未能实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