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视角解析快消品行业秩序的演变

行业现状与未来展望

新经销创始人赵波在第10届中国快消品创新大会暨第4届相关大会上表示,当前快消品行业面临严重内卷现象,品牌商和经销商亟需突破现状。他提出,应以十年甚至更长周期视角结合全球化视野审视产业发展,并回归消费者视角探索行业变革的可能性。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名义GDP达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5.0%,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5.1%,但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增长3.5%,快消品市场增长率低至1.7%。储蓄率创历史新高,消费总量持续缩减,产业进入缩量增滞阶段。

恩格尔系数下的消费周期分析

以时间为轴,将中国消费分为三个周期:

第1消费时代(1979年-1998年):供给匮乏,为“从无到有”的经济阶段。

第2消费时代(1999年-2018年):供给丰裕,为“从有到好”的改善型消费阶段。

第3消费时代(2019年-2039年):供给过剩,为体验经济阶段,消费者需求从基础生存向更高层次转移。

马斯洛需求理论表明,第3消费时代消费者追求更高层次的爱/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马克思·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则指出情感行为和价值合理行为逐渐主导。

消费者分层与购买动机变化

高收入&质价比导向:理性消费,偏好技术领先、质量可靠产品,代表渠道如硬折扣店、二手奢侈品市场。

高收入&情绪/社交价值导向:追求身份认同和情感满足,代表渠道如精品超市、KOL推荐平台。

低收入&质价比导向:价格敏感,代表渠道如拼多多、批发市场。

低收入&情绪/社交价值导向:心理补偿,偏好IP联名、网红产品,代表渠道如抖音、淘宝。

市场矛盾与新供给需求

当前市场的矛盾在于低端供给与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匹配。消费者更愿意为优质供给买单,需求关键词包括高情绪浓度、高质价比、高社交属性、高场景耦合、高健康属性。

过去CDDS模式已无法满足渠道变化,价值链需重新优化迭代。企业需根据不同交易场景中消费者的需求痛点提供产品和服务。

*本文来源于新经销,作者赵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