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税政策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美国加税政策的核心内容
自2025年起,美国开始实施新的关税政策,对差不多所有进口商品征收至少10%的“基准关税”,而对中国等与美国贸易逆差较大的国家,关税将进一步提高[1]。
中国被特别 “照顾”
中国产品将面临34%的高额关税,较2018年以来的多次加税政策进一步升级。例如,一双原价100美元的鞋子,现在需额外支付34美元的关税。
越南、柬埔寨被“封口”
越南和柬埔寨分别面临46%和49%的关税,这切断了中国企业通过东南亚转场出口美国的道路。
小包裹免税政策取消
从2025年5月起,美国取消“800美元以下免税”政策(T86清关)。这意味着跨境电商的小额订单也需要全额缴税,低价商品利润受到严重挤压。
总体而言,美国希望通过高关税逼迫外国企业在美建厂,雇佣美国劳动力。
二、受冲击最大的四类企业
1. 贴牌代工厂:客户主导生死
这些工厂为国际品牌生产产品,贴标后出口。由于美国对墨西哥商品关税较低,客户可能转向墨西哥生产,中国代工厂面临被抛弃的风险。
2. 无品牌独立站卖家:广告效果减弱
独立站卖家依赖Facebook、Google广告销售低价商品,但关税增加使成本暴涨。以一件20美元的衣服为例,加征6.8美元关税后价格升至26.8美元,可能导致消费者流失。
3. 平台铺货型卖家:本土化压力增大
亚马逊等平台施压铺货卖家:
新增税收模块,自动扣减关税;
限制仓储流量,优先本地货物;
提高手续费,推荐本土卖家商品。
铺货模式的竞争力因此下降。
4. 中高端品牌卖家:短期压力大,长期存机会
中高端品牌如Anker凭借品牌溢价、本地布局和议价能力可在高关税环境下生存:
品牌溢价
消费者愿意为知名品牌支付更高价格;
本地布局
在美国或墨西哥设厂生产,规避高关税;
议价能力
可与经销商或平台分摊关税成本。
三、中国的反击措施
面对美国关税政策,中国采取以下反制措施:
对等加税对中国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涉及大豆、汽车、电子产品等。
起诉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诉讼,指控美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
限制稀土出口控制稀土关键材料出口,影响美国高科技和军工产业。
拉黑不可靠实体将多家美国企业列入黑名单,限制其在中国市场活动。
另外,全球其他国家也对美国关税政策表示反对:
加拿大对美国汽车加征25%关税。
欧洲准备对美国科技公司征收“数字税”,德国批评美国关税政策。
美国内部反对声音加州州长和企业家马斯克呼吁零关税政策,美国股市受此影响暴跌。
四、出口商的应对策略
第1步:核算税后利润
使用Excel列全所有SKU,计算每个商品的成本、关税、售价和利润变化情况。
第2步:分类应对
商品类型
特点
应对策略
例子
高溢价品牌货
价格高、有品牌名气
适当提价,强调品牌价值;美国本地设仓。
卖Anker充电宝,提价10%,突出快充技术。
低利润大路货
无特色、靠低价走量
放弃美国市场,转向其他地区;或直接停产。
无品牌充电线停售。
中等利润配件类
有一定需求,可组装
运到墨西哥/加拿大组装,利用《美墨加协定》免税进入美国。
中国产充电头+墨西哥产数据线组装入美。
第3步:优化物流路径
墨西哥中转
路径:深圳→墨西哥→美国。
优势:利用《美墨加协定》免税。
加拿大分仓
路径:深圳→加拿大→美国。
优势:加拿大对中国商品关税较低。
长期来看,出口商需转向本地化品牌战略,注册美国商标,设立本地办公室,进行产品差异化设计。
五、危机中的机遇
尽管短期内中美贸易战造成成本上升和利润压缩,但从长远看,真正具有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将迎来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