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经济发展的“隐形杠杆”
在经济活动中,物流成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田间蔬果到国际贸易商品,其高低直接影响经济效率与效益。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4.1%,比上一年下降0.3个百分点,为历史最低水平[1]。这意味着每创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费用在减少,物流效率逐步提升。
然而,与发达国家8%左右的比率相比,我国仍有差距。部分地区交通不便、物流企业“小、散、乱”、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高昂物流成本的影响
过高的物流成本对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造成制约。制造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国际市场竞争力削弱;消费领域物价上涨,抑制消费需求;国际贸易中产品价格优势减弱,影响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
《行动方案》:破解物流成本难题的关键
202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将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3.5%左右的目标[2]。方案涵盖五大方面,包括体制机制改革、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创新驱动等。
深化体制改革:涉及铁路货运转型、公路货运治理及物流数据互联等领域。
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加快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优化商贸流通体系。
创新驱动提质增效:推动物流数智化发展,应用大数据、5G等技术。
物流成本高的原因分析
体制机制障碍:分部门管理导致物流基础平台分割,运输衔接困难。
运输结构不合理:公路运输占比过高,铁路、水运优势未充分发挥。
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不透明、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行动方案亮点解读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通过铁路货运转型、解决公路货运“小、散、弱”问题及推进物流数据开放互联等方式,打破降本枷锁。
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
推动大型工商企业提升物流管理水平,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实施大宗商品精细物流工程。
创新驱动与提质增效
利用大数据、5G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技术,推动智慧物流发展。
成功案例:广州港的实践成果
广州港通过港站一体化运营模式,在海铁联运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和2024年南站海铁联运量分别同比增长241.7%和47.16%,全港海铁联运量亦大幅增长[3]。
[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 目标来源:《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
[3] 案例来源:广州港物流公司
西安顺丰“丝路电商班列”推动物流创新
“铁路+快递”模式助力中西部发展
西安顺丰与中铁集装箱西安分公司合作,推出“铁路+快递”融合模式的“丝路电商班列”。自2024年3月26日开通至年底,X387次班列从西安至乌鲁木齐,累计开行282列,发运货物达7816TEU,总重38015吨,相当于2000辆17米公路厢式货车运输量。此举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电商及制造业发展。
物流行业未来展望:降本增效,协同创新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实施以来,物流行业实现了体制机制改革、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以及创新驱动等多方面提升。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为物流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然而,物流降本仍面临诸多挑战,需持续优化政策措施,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推动高效、智能、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
物流降本不仅是企业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使命。政府部门、物流企业、工商企业和科研机构需通力合作,共创物流降本新局面,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